[陳旭昇] 台灣的利率政策與房價



 

 

作者: 陳旭昇

出處: 銀行公會會訊第 135 期

台灣的房價上漲:溫和健康還是值得關注 ?

根據圖 1 中 2000–2022 年的信義房價指數,台灣自 2001 年以來房價不斷上漲,從 2001 年第 4 季(房價最低點)到 2022 第 4 季的累積成長率已達 304.12%。房價持續上漲是一個應該關注的問題嗎 ? 經濟學家最常見的答案就是:看情況(it depends)。我們時常會聽到所謂的「房市健康論」,宣稱台灣房價雖然在上漲,但仍溫和、健康。房市是否為健康而穩健成長,判斷的方式當然不是憑個人感覺。文獻上有兩個常用的指標可以用來觀察房市是否健康。第一個指標是檢視房價上漲幅度是否已經超過經濟成長率。一般來說,隨著經濟成長,整體所得增加,房價也會隨之上漲,這是房價變動背後的基本面因素。然而,一但房價上漲幅度超過經濟成長,這意味著從總體經濟的層面來看,經濟成長已經追不上房價增幅,這種偏離總經基本面的房價上漲似乎難以稱之為「穩健」。第二個指標則是「房價所得比」(price to income ratio),定義為中位數住宅價格除以中位數家戶可支配所得,意味著一個具中位數家戶可支配所得的購屋者,在不吃不喝的前提下,需要花多少年的可支配所得,才能買到一戶中位數房價的住宅。房價所得比越高,代表民眾的房價負擔越重,因而有人稱之為「購屋痛苦指數」。如果房價上漲使得民眾的購屋痛苦指數節節升高,似乎也很難想像這樣的房價上漲可以稱之為「健康」。簡言之,隨著經濟成長與所得增加,房價的上漲到底是不是健康而穩健,端賴房價上漲的速度與經濟成長或者是所得成長的速度是否能夠趨於一致。

<繼續閱讀>